<form id="9j9rx"></form>
<address id="9j9rx"></address>
<noframes id="9j9rx"><form id="9j9rx"></form>
<noframes id="9j9rx">

<form id="9j9rx"><th id="9j9rx"><th id="9j9rx"></th></th></form>
      <form id="9j9rx"></form>

      <address id="9j9rx"><th id="9j9rx"><th id="9j9rx"></th></th></address>
      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劉雨佳個展“微光漸暗”:穿梭在北方邊疆的光里 全球觀速訊

      展覽現場

      6月22日下午,劉雨佳個展“微光漸暗”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開幕。展覽由藝術史學者于渺擔任策展人,以北方森林中的散射光作為貫穿的隱喻,以“邊疆”作為一個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辨視角,全面呈現藝術家2019年至2023年在新疆和東北實地拍攝的兩條創作線索,并解讀藝術家用多重媒介和文本編織構建的“生態虛構”影片。

      橫亙在東北亞的森林里彌散著一種搖曳不定的散射光,那是寒溫帶針闊林的靈魂所在。人參、蘑菇、苔蘚等林下種群沐浴著這種光,交換著生命的信息和能量。2022年至2023年間,藝術家劉雨佳在長白山和松花江上游地區進行了四次旅行拍攝。她穿梭在北方的光里,歷經春夏秋冬四季。對于劉雨佳來說,這是一場撼動身心的漫長旅程;然而對于亙古的北方大地,這只是一束光稍縱即逝的瞬間。


      (資料圖)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劉雨佳:微光漸暗”(Liu Yujia: A Darkness Shimmering in the light)將這種彌漫、閃爍、明暗相間的光看作跨越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隱喻, 以此來照亮2019年至2023年藝術家在新疆和東北實地拍攝的兩條創作線索,尤其是她利用16毫米電影膠片、無人機影像、民族志、神話、小說片段和具身體驗編織而成的“生態虛構”(eco-fiction)新作。幽然并置在展覽背景中的是昆侖山和長白山這兩條亞洲山脈,還有亞洲的兩個壯闊北疆,分別纏繞著復雜的民族構成、地緣政治和資源采掘的歷史。展覽中的“邊疆”是一個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辨視角。通過并置這兩個邊疆地區,展覽試圖探索藝術家構建的“生態虛構”作為一個歷史、生態、精神和個人情感維度的交匯之處,同時也作為想象人與萬物之間親緣關系的實驗性方法。

      《冰下的時間-No.1》,33×50cm,藝術微噴,哈內姆勒攝影純棉硫化鋇,2023

      劉雨佳在邊疆的旅行創作始于2015年她在克拉瑪依拍攝并于2016年完成的《黑色海洋》。之后,她繼續深入新疆腹地,目睹上億年的冰川融化、氣候變化導致干涸的河床、被沙漠埋葬的文明遺址以及資源過度開采導致的破碎景觀。她于2019年開始拍攝并于2021年完成的影片《尋寶》疊加了20世紀初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昆侖山與和田地區的考古以及今天少數民族在玉龍喀什河河道挖玉這兩條貫穿今昔的挖掘敘事。從這部作品開始,劉雨佳把邊疆的風景想象為一個個時空漩渦,既能進入歷史又勾連起當下的現實和未來想象。

      《光與塵埃-No.1》,藝術微噴,哈內姆勒攝影純棉硫化鋇,60×90cm,2023

      《蘑菇》(靜幀),單通道4K影像,彩色,立體聲,13分14秒,2023

      時間到了2022年,劉雨佳轉向東北大地,開始將工作推進到對于邊疆生態的思考。她在長白山地區的旅行讓她體認到邊疆生態的矛盾性: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額爾古納河等東北的大型山脈和河流往往是現代國家的邊界。邊境的形成纏繞著殖民歷史、帝國主義擴張、戰爭、移民和地緣政治的糾葛,然而山川河流本身又是不可割裂的生態體。如果我們轉用生態的視角來觀看東北,自然與文化,地緣與神話,人類與非人之間的對立關系在邊境地區既得到強化又有了消融的可能。正是這種區隔和鏈接的悖論吸引著劉雨佳一次次地重返東北邊境地區,通過帶有具身感的旅行拍攝去探索其中的藝術潛能。

      《微光漸暗》(靜幀),單通道4K影像,16mm膠片轉2K數字影像,彩色,5.1聲道,64分17秒,2023

      《苔蘚》,藝術微噴,哈內姆勒攝影純棉絲光,111×31cm,2023

      劉雨佳的拍攝總是始于把自己的身體拋到沙漠、森林、雪原和冰河之上?!澳闼龅木褪浅霭l!”她出發了,將感官全部打開,不加預設,擁抱一切可能和不確定性。她遭遇沙塵暴、暴風雪、極寒之下的技術失控,也偶遇鹿群、獵人、伐木者、跑山人、自我放逐者和薩滿。她的工作方式更加接近哥倫比亞人類學家阿托魯·埃斯珂帕(Arturo Escobar)所說的“感受式思考”(sentipensar),即“把感受投入思想,把情感注入理性,照料之心伴隨著知識構建”。歷時一年,劉雨佳在長白山地區用16毫米膠片、數碼攝影機、無人機、GoPro等媒介技術拍攝了大量紀錄影像。這些攜帶著參差質感和復雜時間性的媒介疊加成一個能量反應堆,而劉雨佳用來點燃這個反應堆的是重新編織的文本。拍攝結束后,劉雨佳蝸居書房,大量研讀西伯利亞地區和興安嶺地區民族志、泛北方的非虛構寫作、東北文學和民間神話傳說,從中抽取片段來編織她的“生態虛構”:邊境上的河流、山脈、森林和冰層是恒定又變幻的舞臺;風雪作為詩意的介質勾連起過往與當下;動植物和人類平等地纏繞共生。劉雨佳的虛構敘事充滿了情動的肉身體驗,糅雜了正在消失的原住民文化和萬物有靈的民間信仰。這些敘事既屬于中國東北,又屬于邊境之外的那個更加遙遠的歐亞大陸北方。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從昆侖山到長白山,從新疆到中國東北, 從沙塵暴到暴風雪,從干涸的玉龍喀什河到遍布水利工程的松花江,從玉石開采到人參挖掘,劉雨佳一次次投身到具體的地域情境,又一次次適時地抽離。展覽“微光漸暗”是兩個亞洲邊疆在藝術家影像語言中的一次相聚。作為觀眾的我們聆聽來自北方森林的多物種故事,感受北方山河靜穆的能量。然而,我們收獲的遠遠不止是壯麗的風景,更多是懸置的問題:藝術家所編織的“生態虛構”能否成為一種另類的生態知識?影像技術下的情感形式(emotive forms)、情動關系(affective relationships)以及具身的體驗(embodied experiences)能否成為生態批判的一部分?而邊疆,作為一個長期被采掘的疆域客體能否擁有自我主體性的生態行動者網路?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不管我們有否察覺,光和水體一直彌漫在人類邊界的兩側,鏈接著被邊境隔離的種群和疆域。在“微光漸暗”中,作為隱喻的光和影像媒介的光暈串聯起一個個富有情動的生態故事,也照亮涌動其中的地球生命洪流。以長白山為幕布,以松花江和圖們江為舞臺,生命之間共享的主體性和依存關系不僅蘊含著超越人類邊界的力量,也消弭著人類自我中心化的迷思。

      2023年6月22日,在北半球最長一日的光里,“劉雨佳:微光漸暗”拉開帷幕。(于渺/文)

      關于藝術家

      劉雨佳,本科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于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F工作、生活于北京。藝術家近期的創作利用詩化的語言來探索真實與虛構的邊界。她將中國邊疆地區的風景看作時空漩渦,通過糅雜紀錄影像與民族志、文學、民間傳說和游記等多重文本的方式來構建帶有具身性和情動體驗的散文影像。

      劉雨佳曾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3,2017,2016)、剩余空間(武漢,2021)、外交公寓12號(北京,2021)與上海外灘三號滬申畫廊(上海,2015)舉辦個展

      關于策展人

      于渺是一位藝術史學者和策展人。她關注生態政治、資源邊疆、新物質主義視角下的能源和采礦業、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和生態詩學。她是長期研究策展項目“資源邊疆:從東北出發的生態視角”的發起人和策展人。

      于渺近期的主要展覽和項目包括: “劉雨佳:微光漸暗”(當代唐人藝術中心)、“Empowerment”(Kunstmuseum Wolfsburg)、“李勇:無焰之火”(五月公園畫廊)、“從東北出發的生態纏繞”(瑞士文化基金會)、“地方知識與多元生態感知”(歌德學院北京)、“三個爭議的場域——漫長的九十年代及其寓言”(時代柏林藝術中心)、“百物之息”(2021年OCAT雙年展)、“從海參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2020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寫真倫理:中非影集”、“倪軍:一個棘手的個案”(偏鋒藝術中心)、“潘玉良:沉默的旅程”(時代美術館、Villa Vassilieff)等。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