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9j9rx"></form>
<address id="9j9rx"></address>
<noframes id="9j9rx"><form id="9j9rx"></form>
<noframes id="9j9rx">

<form id="9j9rx"><th id="9j9rx"><th id="9j9rx"></th></th></form>
      <form id="9j9rx"></form>

      <address id="9j9rx"><th id="9j9rx"><th id="9j9rx"></th></th></address>
      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要聞:填報志愿,什么是真正的好專業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填報志愿,什么是真正的好專業

      又到一年一度填報高考志愿的關鍵時刻。比起選擇高校,更多家長和學生糾結的是對專業的選擇,因為這將影響到未來的就業方向。有人曾直言不諱建議選什么專業不選什么專業,但眾說紛紜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這是筆者自身從學生到成為教育工作者一路走來的真實感受。

      選擇專業要因時而異。當今世界變化的節奏周期明顯加快,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技術的加速發展,許多行業的發展周期與熱度基本在10到20年。幾乎可以說,沒有什么職業是永遠不變的。一些人覺得當前某個行業就業前景火熱、待遇較好,就紛紛擠向同一領域。從大學本科到碩博畢業,經過4到10年的學習后再進入工作崗位,他就很可能會遇到該行業的轉型期,需要學習新的技能或者調整新的崗位。

      十多年前,計算機、生化環材、旅游管理、外語外貿等都是人頭攢動的熱門專業,但經歷周期調整后,這些曾經的過熱專業有不少已經在就業市場上回歸常態。反之,上個周期相對冷門的一些專業,如航天科技、農林牧漁、食品安全、外交國關、養老護理、傳統文化等則開始悄然走熱。還有很多新興專業,像當前熱門的電動汽車、網絡電競、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其中有不少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這都是很難預見的。

      即便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熱衷的考公考編,也并非可以一勞永逸。上世紀80年代,有不少人擠破頭想進入國企工作,因為當時國企員工待遇最好,但90年代后期國企改革調整期,出現大范圍下崗、內退、減薪等狀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入體制工作時,當時不少人覺得糧油、供銷、鐵路、地礦系統等待遇較好,但它們在20年后也大都回歸均值,有的系統甚至被轉企或撤并。當今社會的一條不變規律即是,隨時可能會發生變化。

      選擇專業要因人而異。小馬過河的故事就很有意義。一些社會培訓機構稱,某些專業崗位好或不好,往往是基于他們自己觀察到的有限數據。每個行業和崗位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每個行業與崗位中總有成功的人。同樣,某個職業,不適合這個人,也許適合那個人。評價一個專業和崗位的標準是多元的,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工資待遇等,只是其中最顯性的一個維度,我們稱其為豐裕性。此外,崗位帶來的歸屬感、意義感、榮耀感,我們稱之為榮譽性。還有,俗話說“事兒少,離家近”的崗位,有輕松、安穩、舒服的舒適性。一些人只看到一個崗位的豐裕性,但真正參加工作后,很多人會發現,也許自己更在意工作帶來的榮譽感,或者工作本身的舒適性。沒有任何工作能同時具備這三個屬性,有所得就要有所付出。符合自己最在意的一兩個屬性的職業,并且不介意在其他方面放棄一些東西,那它就是很適合自己的工作了。

      最后,還有幾點啟示。第一,大學起步時選擇什么專業,并不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命運高低。多變的社會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保持對未知事物的熱情和興趣。從我近幾年的工作內容看,和讀書時所學的專業知識已經沒有直接聯系。大學以來習得的種種“雜學”,如今變成自己的底層知識和思維方式,它們不斷疊加形成極大的復利效應,豐富了對社會事物的認識,為迎接新的工作挑戰提供了優勢。

      第二,重視自身的真實想法。經濟技術周期不停變化,但成年后一個人的心性則是相對穩定的,與其從眾選擇一個暫時為人所羨慕的專業或人云亦云的好崗位,不如正視本心,選擇一個自己長期熱愛、具有長期意義的工作。長期的熱愛才是最好的定力與動力,對個人而言,也只有自己熱愛的才算得上真正的好專業。

      第三,如果對某個專業工作領域感興趣,可以多向這個領域的從業者進行請教,或查閱該領域的相關書籍或專業網絡論壇等,而不是人云亦云或偏聽培訓機構的介紹。只有真正做過才有發言權,他們才最了解這個行業的真實細節。

      (曲強,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經濟研究員)

      標簽:

      相關閱讀